胡惟庸案
明初政治大清洗与丞相制度的废除
胡惟庸案

胡惟庸(?—1380年),安徽定远人,早年追随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升任中书省右丞相,后任左丞相,成为明初最具权势的文官。 明初沿袭元制设立中书省,丞相权力极大,可直接影响朝政。朱元璋出身寒微,对官僚集团充满不信任,尤其担心权臣威胁皇权,此前已有开国功臣李善长被猜忌,胡惟庸的上位本身就有制衡之意。 然而胡惟庸在任期间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安插亲信,控制官员的升迁和罢免,甚至不经过皇帝同意就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死和升降。 同时部分奏章不经朱元璋直接处理,甚至扣留不利于己的奏疏。胡惟庸还曾私自接见外国使节(如占城、日本),涉嫌谋逆,这些专权行为最终引发了朱元璋的强烈不满和猜忌。
《明史·胡惟庸传》:“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胡惟庸独自担任丞相数年,生杀予夺、罢免升迁,有时不向皇帝奏报就直接执行。 朝廷内外各部门上呈的密封奏章,必定先取来阅读,对自己有害的,就隐藏起来不让皇帝知道。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国使节来朝贡,胡惟庸未向朱元璋报告,被御史中丞涂节告发。 次年正月初六,朱元璋以"谋反"罪名处死胡惟庸,并宣布废除中书省,取消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此案并未就此结束,告发者涂节因"知情不报"也被处死,御史大夫陈宁、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等大批官员被牵连。 已退休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在1390年因"胡党"罪名被满门抄斩,株连达3万余人,成为明初最大规模的政治清洗。
《明史·胡惟庸传》:“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胡惟庸死后,他的谋反罪状还没有完全暴露...恰巧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从车上摔下来死了,胡惟庸杀死了拉车的人。 皇帝大怒,命令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银布帛给死者家属,皇帝不允许。胡惟庸害怕了,于是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密谋起事,暗中告知四方和追随自己的武臣。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借此废除了丞相制度,使皇权高度集中,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奠定了明代专制统治的基础。 为了弥补行政真空,朱元璋设立"四辅官"协助处理政务,这成为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权力远不及丞相。 案件推动了特务政治的兴起,朱元璋利用锦衣卫侦缉百官,开启明代特务统治先河,官员人人自危。 案件导致大量开国功臣和文官被清洗,朱元璋借此巩固皇权,但也造成行政效率下降,后世皇帝如永乐、宣德等不得不依赖内阁和宦官来弥补行政真空。
总结
胡惟庸案是明初一场政治清洗,它标志着丞相制度的终结,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但也埋下了明代后期宦官专权、党争激烈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