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亚圣"
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去世后一百多年出生的儒家学者。 他自称"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为儒家正统的传人,被后世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激烈: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礼乐制度彻底瓦解。孟子生于乱世,忧国忧民。 他继承并发展孔子"仁政"思想,主张以"仁义"治理国家,构建了以"性善论"和"仁政"为核心的学说体系,反对苛政暴政。 与孔子类似,孟子也长期"游说列国",希望找到明君施行仁政,但最终理想落空。
孟子继承孔子,系统化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并形成与墨家、法家、道家相对抗的完整思维体系,使儒学成为战国时期有力的思想流派。 孟子思想虽在战国并不占主导,但自汉代儒学独尊后地位上升。宋代理学家如朱熹将《孟子》列入"四书",并注解推广,成为科举考试必读。
思想核心内容
人性论:性善四端
恻隐之心
同情本能 → 仁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公孙丑上》
看到小孩快掉进井里,人人都会本能地产生怜悯和不忍之心,这就是"仁"的起点。
羞恶之心
是非判断 → 义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没有羞耻和厌恶恶行的心,就不是人。这是"义"的根本。
辞让之心
谦让态度 → 礼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懂得谦让,是"礼"的开端。
是非之心
理性判断 → 智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能分辨是非善恶,是"智"的起点。
政治哲学
民本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国家(社稷)次之,君主最为轻。” 这是一种颠覆传统“君权神授”观念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服务于百姓,而不是凌驾其上。 孟子进一步在《离娄下》中指出:“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意思是,如果君主犯了大错而不改,就可以废黜他。此思想被认为是早期“民本民主”或“君主有限制”的思想雏形。
革命权利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推翻暴君不是弑君,而是诛除恶人,强调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
仁政措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下》
英明的君主要为百姓安排合理的产业(即生计来源),所得足以供养父母(对上尽孝),所得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对下尽责),风调雨顺之年能使百姓全年温饱,遇上灾年也不至于饿死或病死。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下》
严谨地实施乡学与学校(庠、序是古代的地方教育机构)的教育制度。反复强调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德伦理。这样老年人(头发花白的人)就不需要背着重物、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奔波了 —— 意即社会安定、敬老成俗。
义利之辨
治国层面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说:“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想必是有办法让我的国家变得更加富有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要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 那么大夫(官员)就会说:‘怎样对我的家族有利?’ 士人和平民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 这样全国上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个人修养
"魚,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孟子·告子上》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二者不能兼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总结
孟子是中国古代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思想家之一。他高扬人性尊严、提倡仁政、主张民本,对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他将儒家推进到哲学自觉的阶段,使之成为真正可以与诸子百家抗衡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