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王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正式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1368年被明朝取代,历时98年。

元朝

元朝的建立始于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随后蒙古军队在1211年至1234年间灭金,控制华北地区。 1235年,窝阔台汗发动第一次西征,征服中亚和东欧地区。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位,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最终获胜。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确立了汉式王朝体制。 1279年崖山海战,元军灭南宋,宋朝亡。

元朝疆域图
元朝疆域图作者 Fazoffic,CC BY-SA 4.0,原图链接

元朝建立了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三省制,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同时实行四等人制,将社会依次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其中蒙古人享有特权,而原南宋汉人地位最低。 元朝还创立了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首次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

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

元朝推行纸币"交钞"制度,但后期因滥发导致通货膨胀。驿站制度连接全国,元朝时期大约有1400个驿站遍布中西方。 海运漕运的开辟使江南粮食能够直抵大都,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马可·波罗称其为"东方第一大港"。 元朝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并存,其中藏传佛教获得特殊地位,八思巴担任帝师。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以"明王出世"为号召发动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部后逐渐崛起为义军领袖。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北伐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残部退居漠北,史称北元,一直延续到1635年。

时间线

1206年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 ——《元史·太祖本纪》
1234年
蒙古灭金,太宗六年正月,蒙古军攻陷蔡州,金哀宗自缢而死,金朝灭亡。蒙古遂有中原之地,控制中国北方广大地区。
1259年
蒙哥汗在围攻南宋合州钓鱼城(今重庆合川)时暴卒,死因存在争议(《元史》记载为痢疾,波斯史料提及箭伤)。其突然死亡导致蒙古帝国分裂,幼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爆发长达四年的汗位战争,标志着蒙古统一政权的终结。
1260年
忽必烈违反传统忽里勒台大会程序,在汉地开平(后改称上都)抢先即位,建元"中统"。同年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拥立为大汗。经过四年内战,忽必烈凭借中原资源取胜,但四大汗国中仅伊尔汗国承认其合法性。
1276年
元军统帅伯颜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宋恭帝赵㬎投降。文天祥、陆秀夫等拥立赵昰、赵昺继续抵抗,史称"宋末三杰"。元军获取南宋皇室藏书与天文仪器,其中郭守敬据此改进天文仪器。
1279年
崖山海战中,张弘范率元军歼灭南宋残部,陆秀夫负幼帝赵昺投海,十万军民殉国。此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境被游牧民族征服,元朝完成大一统。
1281年
第二次东征日本(日元战争),元军动员14万军队、4400艘战船,遭遇台风"神风"损失惨重。日本镰仓幕府将此视为"神国"证明,现存九州沿岸元军石垒遗迹。
1287年
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乃颜联合东部诸王叛乱,忽必烈亲征平定。叛乱平息后设立辽阳行省加强控制。
1292年
史弼率元军2万远征爪哇(满者伯夷王朝),初期获胜后遭反攻,损失惨重撤退。
1294年
忽必烈病逝大都,享年79岁。其孙子铁穆耳继位(元成宗),停止对外征伐,史称"守成之世"。
1307年
海山(元武宗)通过漠北军事集团支持夺位,滥发"至大银钞"导致通货膨胀。任内恢复尚书省,藏传佛教地位显著提升。
1311年
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推行"延祐复科",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标准,1315年首科取士56人。此举推动理学官学化,但蒙古贵族仍以荫袭为主。
1323年
元英宗硕德八剌推行"至治新政"削减贵族特权,遭铁失等保守派刺杀于南坡行帐(今内蒙古正蓝旗),史称"南坡之变"。
1328年
泰定帝死后,大都派(文宗)与上都派(天顺帝)爆发内战。燕铁木儿拥立图帖睦尔获胜,但引发陕西、四川等地大规模战乱,战后经济凋敝。
1333年
妥懽帖睦尔(元顺帝)13岁即位,初期权臣伯颜专权,后脱脱改革失败。
1351年
白莲教徒韩山童、刘福通以"石人一只眼"策动红巾军起义,席卷中原。同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张士诚据高邮,元朝丧失江南漕运命脉。
1368年
朱元璋北伐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元朝亡。明军缴获元朝玉玺、仪仗等物,但未能歼灭蒙古主力,北元政权持续二十年,1370年元顺帝病逝应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1388年蓝玉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帝系断绝,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

元朝制度与文化

政治制度

元朝其政治制度融合了蒙古传统、金朝旧制以及部分汉地官僚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统治模式。 元朝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但同时又保留了蒙古贵族的分封特权,呈现出较强的民族等级色彩。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以中书省为核心,实行"一省制"取代了唐宋的三省制。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则由右丞相、左丞相主持,其中蒙古人享有优先权。 中书省下设六部管理具体事务,但实际权力较前代有所削弱。军事事务由枢密院掌管,御史台负责监察,与中书省共同构成"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的三权架构。 此外,元朝还设立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元史·百官志》
元朝初期,有征伐战争时,分派管理军民事务的官员都称为行省,没有固定制度。 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分立行中书省,根据事务需要设置官员,官员不必齐备,都由中书省官员出任管理相关事务。

在地方行政方面,元朝推行行中书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如陕西、四川、江浙等。 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统辖地方军政事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行政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层级管理结构。 而"达鲁花赤"(蒙古语"darughachi",意为"监督者""统治者"))则是元朝特有的地方官职,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专门负责监督汉人官员,确保蒙古统治者的有效控制。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借矣。 " ——《元典章·吏部》
官职有固定的职责,职位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其中长官由蒙古人担任,而汉人、南人作为副职。这样一代的制度才完备,百年之间,子孙后代就有了可以凭借的基础。

元朝还实行严格的"四等人制",按照民族身份划分政治权利。蒙古人享有最高特权,垄断军政要职; 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如回回、畏兀儿等,主要担任财政、商业等职位; 汉人指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女真等,可以担任中下级官员; 而南人即原南宋统治下的南方汉人,政治权利最低,受到最严重的歧视。

法律制度

元朝的法律制度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民族等级色彩,既保留了蒙古习惯法,又吸收了金朝《泰和律》和汉地法律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体系。 由于元朝统治者对汉法的态度摇摆不定,其法律制度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法律条文繁杂且执行不统一,民族不平等现象严重。

成吉思汗时期制定的《大札撒》作为蒙古游牧民族的法律基础,强调严刑峻法,如偷盗者处死等严厉规定。 元朝建立初期沿用金朝的《泰和律》,但后来逐渐被新的法规所取代。对于汉地法律传统,元朝虽然部分继承了唐宋律法,但整体上汉法地位相对较低。 元朝的立法过程较为混乱,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典。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的《至元新格》是元朝首部成文法典,但内容相对简略,主要以行政法为主。 1323年,元英宗编订《大元通制》,其内容则较为系统,分为诏制、条格、断例三部分,共2539条。 1346年,元顺帝修订《至正条格》,它是元朝最后一部法典,但未能挽救统治危机。

元朝法律最突出的特点是民族歧视,四等人在法律地位上差异极大。 蒙古人享有广泛的司法特权,如蒙古人殴打汉人时,汉人不得还手,只能告官; 蒙古人犯罪通常由蒙古官员审理,且刑罚较轻;甚至蒙古人杀死汉人,可能仅需赔偿烧埋银即可。 相比之下,汉人、南人受到严苛管制,如禁止汉人持有武器、狩猎、集会等。 汉人盗窃初犯刺字,再犯处死,而蒙古人犯盗窃罪通常免死。 南人作为原南宋百姓,受歧视最为严重,连科举录取比例都远低于蒙古、色目人。

"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诸汉人持兵器者,禁之。 " ——《元史·刑法志》
蒙古人因争斗或醉酒殴打致死汉人者,判处出征,并全额征收烧埋银。禁止汉人持有兵器。

元朝的司法体系复杂多元,不同民族、宗教群体适用不同的法律。在中央层面,刑部作为最高司法机构,但实际受中书省控制; 大宗正府负责蒙古、色目贵族案件;宣政院则管辖僧侣案件,僧人犯罪往往得到轻判。 在地方层面,达鲁花赤作为蒙古官员掌握地方司法权,汉人官员只能辅助处理。民间纠纷常由族长、宗教领袖调解,官府干预相对较少。

元朝的刑罚较唐宋更为严酷,且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肉刑在元朝重新恢复,如刺字、劓刑、断手等唐宋已废除的酷刑重现。 死刑方式也极为残酷,包括凌迟、剥皮等。 赎刑在元朝盛行,富人可通过缴纳钱财减刑,蒙古贵族更可轻易免罪。

由于元朝法律体系不完善,司法实践存在严重问题。法律条文之间经常出现矛盾,蒙古习惯法与汉法冲突,法官常随意解释法律。 官员腐败现象严重,蒙古、色目官员受贿成风,汉人、南人诉讼艰难。法律不公导致民间私刑盛行,加剧了社会动荡。

军事制度

元朝的军事制度继承自大蒙古国,并结合汉地传统兵制,形成了以蒙古骑兵为核心、多民族混合的军事体系。

元朝的军队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禁军和地方镇戍军两大系统。中央禁军以怯薛(宿卫军)为核心, 由蒙古贵族子弟组成,最初是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后发展为元朝最精锐的部队。 怯薛不仅负责保卫皇帝和宫廷,还参与重大战役如征南宋、远征日本等,部分成员还兼任行政官职,形成"军政一体"的特权阶层。 怯薛子弟地位崇高,甚至可干预朝政,如元武宗时期怯薛长伯颜权倾朝野。

地方镇戍军按民族分为四大系统:蒙古军作为核心战力驻守战略要地如大都、上都; 探马赤军由蒙古各部及部分色目人组成,负责边疆镇戍; 汉军由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女真军队组成,承担辅助作战任务; 新附军为南宋降军,地位最低,多用于屯田或次要防务。 元朝采取"腹里"重点布防策略,将华北视为核心,驻蒙古军、探马赤军,而南方则分散驻守,新附军多驻扎江南,且禁止汉军、南人驻守战略要地。

"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淮、江以南,地尽南海,则名藩列郡又各以汉军及新附等军戍焉" ——《元史·兵志》
河洛、山东占据天下的腹心位置,因此用蒙古军、探马赤军驻扎在大府进行屯守。淮河、长江以南,地域延伸至南海,则各个藩镇、郡县又分别用汉军及新附军等军队进行戍守。

军事指挥体系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通常由皇太子或丞相兼任,实际事务由知枢密院事处理。 枢密院负责调兵、任命将领、制定战略,但蒙古贵族常绕过枢密院直接听命于皇帝。 重大战役时设立行枢密院,如征日本、平定叛乱时,由亲王或大将统领。 军队编制采用蒙古传统的万户—千户—百户制,军官世袭,士兵世代为兵,形成军事贵族阶层。

"万户、千户、百户分上中下。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千户金符,百户银符。万户、千户死阵者,子孙袭爵,死病则降一等。" ——《元史·百官志》
万户、千户、百户分为上中下三等。万户佩戴金虎符。符的底座为伏虎形状,首部为明珠,有三珠、二珠、一珠的区别。 千户佩戴金符,百户佩戴银符。万户、千户在战场上阵亡的,子孙可以世袭爵位,因病去世的则降一等。

经济制度

元朝的经济制度保留了蒙古游牧传统,同时吸收了汉地农耕经济模式。 其经济政策以中央集权控制为核心,但受民族等级制度影响,南北经济差异显著,后期因财政混乱与剥削加剧导致经济崩溃。

元朝的土地制度继承了蒙古游牧传统与汉地农耕模式的结合。土地占有形式主要分为官田(政府控制,用于赏赐贵族、军队屯田)、 私田(地主和自耕农拥有,但汉人地主常被蒙古贵族侵夺)、寺田(寺庙道观占有,享有免税特权)和屯田(军队移民开垦,分军屯和民屯)。 蒙古贵族通过"投下户"制度占有大量农奴,形成庄园经济,而江南地主虽保持一定势力,但需向蒙古权贵纳贡。

农业上,元朝推广棉花种植,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使江南棉业兴起; 引入西域胡萝卜、波斯菠菜等新作物;郭守敬修通惠河改善水利。 但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为牧场导致北方农业衰退,苛捐杂税如"包银制"逼民破产。

商业与货币制度方面,元朝发行"中统钞""至元钞",初期信誉良好但后期滥发导致恶性通胀,至正年间纸币贬值"十不及一"民间拒用。 官府垄断盐、铁、茶等大宗商品实行"盐引"专卖。对外贸易因蒙古帝国统一欧亚而商路安全,马可·波罗等商人来华; 海上贸易在泉州、广州设市舶司,出口瓷器丝绸,进口香料宝石;色目人掌控外贸形成"斡脱"官商集团。

科技文化

在天文学方面,郭守敬主持修订《授时历》,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现代值仅差26秒。 他还创制了简仪、仰仪等精密天文仪器,并设立司天监引进阿拉伯天文知识。 数学领域,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发展了高次方程解法,同时阿拉伯数学如弧三角法通过色目学者传入中国。 医学上,宫廷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成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医药与中医的融合也促进了医学发展。 工程技术上,青花瓷烧制技术成熟并开始使用波斯钴料,火器技术发展,铜火铳成为现存最早金属管形火器。

文学上,元曲杂剧达到鼎盛,关汉卿的《窦娥冤》揭露司法黑暗,王实甫的《西厢记》在爱情题材上突破礼教束缚, 马致远的《汉宫秋》展现历史悲剧,散曲也因张可久、乔吉等作家而兴起。 绘画领域,赵孟頫提倡"书画同源"推动文人画发展;山水画达到高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瓒的"逸笔草草"风格成为经典; 书法上赵孟頫创"赵体"复古晋唐风骨。建筑艺术融合多元文化,既有藏传佛教寺院如北京妙应寺白塔,也有伊斯兰风格建筑如泉州清净寺。

元朝的铜制手铳
元朝的铜制手铳作者 Ytrottier,CC BY-SA 3.0,原图链接
元代龙纹带扣
元代龙纹带扣CC BY-SA 3.0,原图链接
《斗茶图》,赵孟𫖯所绘,描写元朝时斗茶的情形
《斗茶图》,赵孟𫖯所绘,描写元朝时斗茶的情形原图链接
1287年元朝至元宝钞
1287年元朝至元宝钞作者 PHGCOM,CC BY-SA 3.0,原图链接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西厢记》
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西厢记》原图链接
​[元] 高克恭 秋山暮霭图
​[元] 高克恭 秋山暮霭图作者:高克恭原图链接
《卢沟筏运图》,描绘1266年元世祖在卢沟桥附近河运石木以建造大都宫殿的情景
《卢沟筏运图》,描绘1266年元世祖在卢沟桥附近河运石木以建造大都宫殿的情景作者 Shizhao,原图链接
景德镇窑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 元代后期
景德镇窑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 元代后期作者 用心阁,CC BY-SA 3.0,原图链接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𫖯的《行书右军四事》(局部)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𫖯的《行书右军四事》(局部)作者 赵孟頫,原图链接

总结

元朝并非完全“野蛮落后”的政权, 而是一个试图将草原与农耕、东方与西方融合的过渡性王朝, 但客观来说,它在民族治理、社会结构、公平正义方面存在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