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查破冤:唐代御史蔣恒的智慧断案
板桥店的命案
贞观年间,卫州板桥店的老板张迪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当天,卫州三卫的杨贞等三人投宿在店中,五更天就早早出发了。 夜里,有人用三位旅客中的军刀杀了张迪,但杀人后又把刀放回刀鞘中,三位旅客浑然不觉。天亮后,店里人发现张迪被杀,急忙追赶杨贞等三人,抽出他们的佩刀查看,发现刀上血迹斑斑,于是将他们逮捕审讯。
“至明,店人趨貞等,拔刀血狼藉,囚禁拷訊,貞等苦毒,遂自誣。” ——《朝野佥载》
冤案的形成
三人被拷打不堪忍受,只好冤枉自己承认杀人。这种严刑逼供的方式,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往往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皇帝对案件起了疑心,派御史蔣恒重新调查此案。这种对案件的重新审视,反映了贞观时期对司法公正的重视。
蔣恒的巧妙调查
蔣恒到后,召集全店15岁以上的人盘问,但觉得人数太少,而且人心惶惶,便决定暂时让大家散去,只留下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子。 当晚放她回去,并秘密交代狱官:"只要老婆子一出门,有人和她说话,就记住那个人的名字,不要漏掉。"
真相的浮现
果然,她一出来,就有一个人跟她交谈,狱官记住了他。第二天又是这个人和她交谈,还打听老婆子:"官府是怎么查案的?" 如此两日,都是这一个人和老婆子搭话。蔣恒便召集三百多人,把那人单独叫出来,其余全放走。一审问,那人就全部招供,说自己和张迪的妻子私通,并合谋杀人。 蔣恒将查明的真相上奏朝廷,皇帝大为赞赏,赐他绢帛二百段,并擢升为侍御史。
“果有一人共語者,即記之。明日復爾。其人又問婆:「使人作何推勘?」如是者二日,並是此人。” ——《朝野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