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捕弃官:明末官员孙光启的正义抉择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场黑暗。时任赣州知府的孙光启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良知?

一具尸体的荒诞政治

妖贼王子龙在赣州龙南县(今属江西)被当场击毙,战功已经上报朝廷,赏赐也早已发放完毕。然而事隔不久, 惠州通判署理和平县事务的人却突然声称王子龙并未死亡,如今正藏匿在某个百姓家中,于是向上级官府报告,请求派兵擒拿。

妄捕弃官

太守的正义抉择

赣州的巡抚获悉此事后,写信下令:"这个人明明已死,若现在再有人'抓到',一定是冒名顶替者、栽赃争功。务必将此后来的'擒拿者'处死灭口,以防事泄。" 孙光启面对这道荒谬的命令,没有传令缉捕所谓的"冒功者",而是拒不执行,拂袖而去,辞官而归。 他的弃官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正义选择。他深知王子龙早已伏诛,这道命令只会制造冤狱,让无辜百姓蒙受不白之冤。面对官场的谎言与腐败,他宁可牺牲仕途,也要保全自己的良心。

"后惠州通判署和平县事复称子龙未死,今在民家,白所司擒获。赣抚移书,令杀后捕者灭口,太守孙光启不从,拂衣归。" ——《涌幢小品》

昭庆寺里的隐士

辞官后的孙光启寄居杭州昭庆寺。作家朱国祯曾在此与他有一面之缘,记录下这个文人的气度:正直忠厚,有过人之处。

迟来的正义

历史终究给了这位正直者应有的评价。不过数年,朝廷重新起用孙光启为福建布政司参政(正三品),随后他在任上不幸病逝。

这个案件也侧面反映了明朝官场的腐败:一个人已确认死亡,却还能被再次"擒获",说明情报传递失实,甚至有官员故意编造为升迁而不择手段。孙光启的拒绝执行虽合乎人理,却违背了"上命",仕途因此中断,幸而后获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