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并非一个统一的朝代,而是中国历史上继东晋十六国之后的分裂时期,南方和北方多个政权并存对峙。这一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是民族大融合和社会变革的关键阶段。

概述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朝对峙的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启隋唐大一统。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速,文化多元发展。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20—534年)是南北对峙时期,刘宋与北魏形成初期均势,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经济文化上各自发展。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后,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534—557年)是北方分裂与南朝动荡时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方力量被削弱,但南朝也因侯景之乱(548年)而元气大伤,江南地区遭受严重破坏。这一时期北周在关陇地区悄然崛起,为后来的统一积蓄力量。 第三阶段(557—589年)是北强南弱与最终统一时期。北周通过府兵制等改革措施整合关陇集团,国力日益强盛,最终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随后杨坚代周建立隋朝,于589年南下灭陈,结束了近17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全国统一。

南朝(420—589年)继承东晋正统,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共历四朝。 刘宋(420—479年)由刘裕代晋建立,疆域最大时一度收复山东、关中地区,经历元嘉之治后逐渐衰败。 南齐(479—502年)由萧道成篡位建立,前期短暂稳定,但后期因宗室内斗引发"永明之乱"。 梁朝(502—557年)由萧衍建立,前期有"天监之治"的繁荣,但后期侯景之乱(548年)重创江南地区。 陈朝(557—589年)由陈霸先建国,是南朝疆域最小的朝代,最终于589年被隋朝所灭,南朝由此终结。

北朝(439—581年)由鲜卑族主导,初期为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对峙。 北魏(386—534年)在439年太武帝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但后期因六镇起义而逐渐瓦解。 北魏分裂后形成东魏(534—550年)与西魏(535—556年)两个政权,分别由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掌控。 随后东魏演变为北齐(550—577年),由高氏家族统治,但汉化政策出现倒退;西魏则演变为北周(557—581年),由宇文氏家族统治,推行府兵制等改革措施。 最终北周于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后杨坚于581年篡周建立隋朝。

北魏与南齐对峙图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的诸侯国和汉郡。作者 俊武,CC BY-SA 3.0,原图链接

南北朝时间轴

386年

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盛乐,为北朝之始

420年

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开启南朝,定都建康

424年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开启元嘉之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439年

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

450年

北魏太武帝南征,兵临瓜步,威胁建康,宋文帝求和

453年

刘劭弑父自立,引发内乱,刘宋国力大损

479年

萧道成代宋建齐,刘宋灭亡,南齐建立

493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493年

齐武帝去世,引发宗室内斗,南齐政局动荡

501年

萧衍起兵攻入建康,控制南齐朝政

502年

萧衍代齐建梁,南齐灭亡,梁朝建立

523年

六镇起义爆发,北魏统治动摇

534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方再度分裂

534-550年

东魏时期,由高欢家族掌控,定都邺城

535-556年

西魏时期,由宇文泰家族掌控,定都长安

548年

侯景之乱爆发,江南地区遭受严重破坏

549年

建康陷落,梁武帝饿死台城,梁朝元气大伤

550年

高洋代东魏建北齐,东魏灭亡

554年

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梁朝进一步衰落

557年

陈霸先建立陈朝,梁朝灭亡,南朝最后一朝

557年

宇文觉代西魏建北周,西魏灭亡

572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亲政,北周国力增强

573年

陈宣帝北伐,一度收复淮南,但未能持久

577年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

581年

杨坚代周建隋,北周灭亡,隋朝建立

589年

隋军攻破建康,陈后主被俘,南朝灭亡,南北朝结束

南北朝制度与文化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上,南朝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中书省负责诏令起草,权臣常兼任"中书监"一职,如刘宋时期的徐羡之; 门下省由侍中掌管审议,到南朝后期权力进一步扩大,承担"掌献纳谏正"的职责;尚书省则负责执行政务,设有"尚书令"和"仆射"等职位,但实权逐渐被寒门所掌控。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士族阶层的虚衔化,高门大族如王、谢家族多担任清闲官职如秘书监,而实际权力则落入寒门手中。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南朝还建立了典签制度,皇帝派遣寒门典签监督宗室出镇的刺史。而北魏政治制度在这一时期则进行了全面的汉化。 从前期平城时代实行胡汉分治,鲜卑贵族通过八部大人制掌控军事,汉人士族则负责民政管理,并设立"内朝""外朝"保留部落遗风。 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全面改革,官制上仿南朝设立三省,确定九品官阶并废除鲜卑旧爵,法律上儒家化,《北魏律》首创"存留养亲"制度。

地方行政上,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并设置了侨置州郡来安置北方移民,如"南徐州"、"南兖州"等虚名机构,这些机构后期通过"土断"政策并入实籍。 然而,刺史往往带有"都督诸军事"的头衔,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如荆州刺史萧衍最终反齐建梁。

选官制度上,晋朝九品中正制开始衰落,士族对仕途的垄断出现松动。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军功,如北府兵将领,或通过恩幸,如梁武帝的宠臣朱异等方式入仕。 梁武帝还设立了"五经博士"考试,虽然未能成为主流,但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法律制度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法律制度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但整体上继承了汉晋法律传统,并有所发展。

南朝的法律制度基本沿袭晋朝的《泰始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梁武帝萧衍时期曾命蔡法度等人编修《梁律》,共20卷,是南朝较为系统的法典。陈朝基本沿用梁律,但法律执行较为松弛,士族特权明显,司法腐败严重。

北朝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深远,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北魏在《晋律》基础上制定《北魏律》,共20篇,对隋唐法律有直接影响。 北齐时期在《北魏律》基础上修订《北齐律》,共12篇,结构更加严谨,成为隋唐律的蓝本。北周则有《大律》,但影响不及《北齐律》。

"夏四月癸卯,尚書刪定郎蔡法度上《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 ——《梁书》
夏季四月癸卯日,尚书省负责修订法律的官员蔡法度,上奏呈交了《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

南北朝法律呈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儒家思想进一步渗透法律,如"准五服以制罪"制度。 刑罚体系沿用五刑,但北朝刑罚较南朝严酷。律学兴起,如张斐、杜预的《晋律注》影响深远。 此外,北朝法律受鲜卑习惯法影响,但逐渐汉化,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军事制度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南北政权因地理、民族和战争需求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军事体系。 南朝以募兵制为核心,依赖长江水军,后期北府兵衰落,寒门武将崛起;北朝则以府兵制为突破,实现胡汉融合,创立军民合一的军事贵族集团。

南朝军事制度方面,军队主要由中央军和地方军组成。中央军即台军,驻守建康,由皇帝直接控制,但后期被权臣掌控,如萧道成、陈霸先等。 地方军则实行都督诸州军事制度,刺史兼都督,形成割据势力,如荆州刺史萧衍最终反齐建梁。 此外,刘宋初期仍有北府兵残余,但逐渐瓦解。兵源上以募兵为主,兼用世兵制,军户世代为兵,但军户地位低下,逃亡严重。

南朝在水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凭借长江防线屡挫北朝进攻,如元嘉北伐失败后,北魏未能渡江。 但在北伐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缺乏骑兵导致陆战弱势,后勤依赖漕运,难以深入北方,如刘裕北伐虽克长安,终因粮运不继撤退。 这一时期寒门武将开始崛起,如北府兵出身的刘裕以军功代晋建宋,陈庆之率七千白袍军北伐,一度攻入洛阳("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北朝军事制度经历了显著演变。北魏早期实行部落兵制,鲜卑贵族统领本部骑兵,如"六镇骑兵",汉人充步兵。 孝文帝汉化改革后,仿南朝设禁军,但六镇鲜卑因地位下降而叛乱,引发523年六镇起义。 西魏宇文泰为对抗东魏高欢,整合胡汉力量,创立了府兵制。这一制度实现军民合一,士兵农时务农,战时出征,免赋税,即"府兵不编户贯"。 组织结构上设八柱国为虚衔、十二大将军掌实权,下辖二十四开府。兵源来自鲜卑部落兵和汉人豪强部曲,形成关陇军事集团,隋杨坚、唐李渊均出身于此。 而北齐则走向鲜卑化,高欢重用鲜卑贵族,汉人充步兵,矛盾尖锐。到北齐后主高纬时,"百保鲜卑"奢侈腐化,军纪败坏,战斗力骤降,最终于577年被北周所灭。

经济制度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由于长期分裂,南北经济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南朝以庄园经济为主导,商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北朝则因战乱频繁,初期经济凋敝,但孝文帝改革后推行均田制,农业经济逐渐恢复。

南朝的经济制度以庄园经济为主导。由于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大量土地被豪门世族兼并,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庄园内不仅有农田,还有手工业、商业活动,形成独立的经济单元。 在赋税制度方面,南朝延续东晋的租调制,农民需缴纳田租(粮食)、户调(布帛、丝绵)以及各种杂税(如商税、关税)。 但由于士族享有免税特权,赋税负担主要落在自耕农和依附农民身上,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此外,南朝因长江水运便利,商业较为活跃,建康(今南京)、江陵、番禺(今广州)成为重要商业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与东南亚、印度、波斯有商贸往来。

北朝的经济制度则经历了显著变化。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露田、桑田、麻田等),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以限制豪强兼并,受田农民需承担赋税和徭役。 均田制使北朝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并为隋唐所继承。在赋税制度方面,北朝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调制,包括租(纳粟)、调(纳绢或布)和庸(以绢代役,隋唐时正式形成租庸调制)。 此外,北朝佛教兴盛,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僧祇户、佛图户),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甚至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 ——《魏书》
凡是男子年满十五岁以上的,每人授给露田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奴婢的授田标准与良人相同。 每有一头耕牛,可按其配给三十亩耕田,最多不得超过四头牛。 所授田地的面积一般按上面的标准加倍计算,“三易之田”则按标准再加倍,以满足耕作需要和将来收回土地时盈缩的情况。

科技与文化

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分裂,但科技与文化却迎来重要发展。由于南北政权对峙、民族融合加速,以及佛教的广泛传播,这一时期的科技、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

在科技上,数学与天文学取得重大突破。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七位,他还制定《大明历》改进闰法。 成书于南北朝的《孙子算经》记载了"物不知数"问题,为中国剩余定理的雏形。农学与医学方面,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总结了北方农业技术。 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改进药物分类法,影响后世《唐本草》。工程技术上,北魏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结构,北朝灌钢法提高钢铁质量,促进兵器与农具发展。

"宋末,南徐州从事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 ——《文心雕龙·神思》
在刘宋末年,南徐州从事(官职名)祖冲之重新创立了一种精密的算法。他以圆的直径为一亿(单位为丈),所计算出的圆周长度为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

文化发展方面,文学领域呈现南北不同特色。南朝文学追求形式美,盛行骈文、宫体诗,谢灵运开创山水诗传统,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北朝文学风格刚健,代表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等民歌。书法艺术上,南朝"二王"书风影响深远,北朝魏碑刚劲雄浑,是楷书发展的重要阶段。

"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隋书·律历志》
所谓“神思”,说的正是文辞中思想的神妙活动。写文章的构思,其神妙与玄远是极深的。 因此,在内心静默、凝神思考之际,思绪可以穿越千年古今;轻轻动情之间,视线仿佛可通达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仿佛吐出的是珠玉般的声音;就在眉眼之间,风云之气已在眼前卷舒变幻。

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南朝梁武帝萧衍大力推崇佛教,使建康成为佛教中心。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体现佛教艺术巅峰,法显西行取经著《佛国记》,记录中亚、印度佛教情况。 史学与哲学方面,范晔的《后汉书》继《史记》、《汉书》后成为重要史书,南朝继承魏晋玄学与清谈风气,北朝则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下复兴儒家经典研究。

推行汉化运动的北魏孝文帝
推行汉化运动的北魏孝文帝作者 Jason22,原图链接
齐隋初四面塔
齐隋初四面塔作者 PericlesofAthens,CC BY-SA 4.0,原图链接
骑骆驼的外国人,中国兵马俑雕塑,北魏时期
骑骆驼的外国人,中国兵马俑雕塑,北魏时期作者 Guillaume Jacquet,CC BY-SA 3.0,原图链接
南朝时期的蜡烛台架
南朝时期的蜡烛台架作者 VK Cheong,CC BY-SA 3.0,原图链接
执号角骑兵陶瓷雕像,北魏时期
执号角骑兵陶瓷雕像,北魏时期CC BY-SA 3.0,原图链接
北魏弥勒佛像,443年铸造
北魏弥勒佛像,443年铸造原图链接
北周道教石灰岩碑
北周道教石灰岩碑作者 PericlesofAthens,CC BY-SA 3.0,原图链接
《齐民要术》详细描述北魏后期的农业技术
《齐民要术》详细描述北魏后期的农业技术原图链接

总结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其经济上在江南开发,改变了中国经济重心分布;多民族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融合;这些都为后来的隋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关阅读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