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淞沪抗战爆发。这场战役持续一个多月,最终上海部分沦陷。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是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发生在上海的一场重要抗日战争,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的又一次重大侵略行动。 这次事变虽然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对日本侵略进行大规模正面抵抗的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谴责日益强烈。为了转移国际注意力,减轻在东北问题上的压力,日本决定在上海制造事端,企图迫使各国将注意力从东北转向上海。 而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民众纷纷抵制日货,日本在华利益受到严重冲击。 同时,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批评,蒋介石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1932年1月18日,5名日本僧侣在上海马玉山路被中国民众殴打,其中1人死亡,2人重伤。 日本领事馆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和要求。1月20日,数千名日本侨民在上海举行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中日矛盾。
为了制造更大的事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和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密谋策划了一系列挑衅行动。 1月28日下午,几名日本特务在上海三友实业社(中国人开设的毛巾厂)纵火,然后嫁祸于中国人。 1月28日晚11时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以"保护日侨"为名,向驻守上海的中国第19路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立即撤出上海市区。 第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1月28日午夜过后,日军向闸北的中国军队阵地发动攻击,一·二八事变正式爆发。
事变爆发后,第19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抵抗。第19路军共约3万人,装备落后,但士气高昂。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第19路军采取灵活的战术,利用市区建筑物进行巷战。1月29日,日军占领了天通庵车站,但在闸北、江湾一带遭到第19路军的顽强抵抗。 日军原以为能够速战速决,结果陷入苦战。1月31日,日军增派陆军第9师团参战,企图从侧翼包抄中国军队。 2月初,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动用了海军舰艇炮击、空军轰炸等手段,但始终无法突破第19路军的防线。 2月7日,日军发动总攻,遭到第19路军的坚决抵抗,伤亡惨重。
2月下旬,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民政府派遣张治中指挥的第5军(约2万人)增援上海。第5军的到达大大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战斗更加激烈。 2月20日,中日双方在真如、大场一带展开激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一度收复了部分失地。但由于装备悬殊,加上日军不断增兵,中国军队逐渐处于劣势。 3月1日,日军增派第11师团等部队,总兵力达到9万余人。3月1日深夜,日军在刘河口、浏河口强行登陆,企图从背后包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三面夹攻,中国军队被迫后撤。
由于军力悬殊,中国军队难以继续抵抗。在国际调停下,中日双方开始停战谈判。3月3日,中日双方签署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正式结束。 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军队撤至苏州、昆山一线;上海为非武装区,由中国保安队维持治安;日军撤回租界;设立中、日、英、美、法、意六国组成的联合委员会监督停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