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阶段。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拍摄的卢沟桥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拍摄的卢沟桥原图链接

七七卢沟桥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夜间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发生的一次日军挑起的军事冲突,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战场的起点。这一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华北的军事存在和政治渗透不断加强。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合法化,并通过《何梅协定》等一系列不平等协定,在华北建立了准殖民统治。 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日本有权在北平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卢沟桥地区正是其重要据点之一。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统治集团意识到,如果不尽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统一和强大将对其"大陆政策"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日本加紧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队长清水节郎率领下,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所谓的"夜间演习"。 当晚19时30分左右,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旅第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坚决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 7月7日深夜至8日凌晨,双方在卢沟桥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日军首先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当时不在北平,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应战。战斗最初规模较小,但迅速扩大。

7月8日,日军调集大批援军,包括关东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第二十师团等部队,企图一举占领北平、天津地区。 中国第二十九军虽然英勇抵抗,但在日军优势兵力攻击下,处境日益困难。 7月28日,日军发起全面攻击。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在激战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壮烈牺牲,成为抗战初期牺牲的高级将领。

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原图链接
宛平县守军出动
宛平县守军出动原图链接
二十九军
二十九军原图链接

事变发生后,中日双方一度进行政治谈判。日方表面上表示希望就地解决,实际上却不断增兵华北。中方最初也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但随着日军野心的充分暴露,谈判最终破裂。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重要讲话表明抗战的决心,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实现了两党军事合作,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全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庐山声明》,1937年7月17日

总结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历程。这一事变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正式爆发。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