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九一八事变,突袭沈阳北大营,随后迅速占领东北三省,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的武装侵略事件,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这一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自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获得了重要利益,包括南满铁路的经营权、关东州的租借权等。1929年,中苏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发生冲突,日本趁机加强在东北的军事部署。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严重受创,国内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企图通过对外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而193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内战频繁的时期。蒋介石忙于"围剿"红军,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缺乏足够警惕。 东北军阀张学良虽然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名义上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但实际上仍保持相当的独立性。1931年,关东军内部的激进派军官开始策划武装占领东北的计划。
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1931年夏,关东军高级参谋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制定了占领东北的详细计划。他们决定制造借口,以"保护日侨和日本在满权益"为名发动进攻。 1931年9月18日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上引爆了事先埋置的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然后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关东军以此为借口,立即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发动进攻。
9月18日夜至19日晨,关东军以第2师团第3旅团为主力,分别进攻北大营、沈阳城和东北军的各个据点。 由于东北军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占领了沈阳。 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虽有1万多人,但按照"不抵抗"的命令,除少数爱国官兵自发抵抗外,大部分军队撤出了营地。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于不顾" —— 蒋介石致张学良电
沈阳陷落后,关东军迅速扩大战果。9月19日,日军占领长春、安东(今丹东)等地;9月20日占领营口;9月21日占领凤凰城、安东; 到11月底,除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组织的江桥抗战外,东北三省基本沦陷。整个过程中,东北军约20万人基本未做有效抵抗,日军仅以1万多人就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大的东北地区。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后改称"大满洲帝国"),企图以此掩盖其侵略行径,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做准备。
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极其消极。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剿共",接到报告后指示"绝对不抵抗",希望通过国际联盟解决争端。 九一八事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申诉,要求制裁日本。 1932年10月,国联李顿调查团发表报告,认定日本为侵略者,但仅要求日本撤军,未采取实质性制裁措施。1933年2月,国联大会通过决议,不承认伪满洲国,日本随即退出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