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1934-1936年,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围剿"而进行的战略性大转移。 这一史诗般的征程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行程约两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采取了完全错误的军事策略, 放弃了毛泽东等人总结的运动战、游击战的成功经验,实行所谓的"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消极防御,结果遭到严重失败。 到1934年,中央苏区已被压缩到很小范围,红军和根据地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被迫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寻找新的根据地。

"左"倾主义是指革命队伍中超越客观条件、急于求成、冒险冒进的错误思想倾向,在军事上表现为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盲目追求大规模阵地战和攻坚战

1934年7月,中共中央秘密开始长征的准备工作。由于"左"倾领导者对形势估计不足,长征准备仓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给长征初期造成了很大困难。 1934年10月10日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长征初期被称为"大搬家",携带了大量不必要的物资,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

长征路线图
长征路线图作者 Lilauid,CC BY-SA 4.0,原图链接

红军长征开始后,蒋介石在红军前进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 第一道封锁线位于安远至信丰间的古陂、新田间,第二道封锁线设在大余至南雄间,第三道封锁线在汝城至郴县间,第四道封锁线则是湘江。 其中湘江战役最为惨烈,红军经过激战突破了湘江,但付出了巨大代价,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湘江战役的惨败,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路线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战役

一渡1935年1月,红军从遵义地区向川南转移
二渡2月,红军回师贵州,占领娄山关,再次解放遵义
三渡3月,红军再次进入川南
四渡3月下旬,红军最后一次渡过赤水河

1935年5月,红军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道重要天险。 红军分三路抢渡金沙江:一路从皎平渡,一路从龙街渡,一路从洪门渡,历时9天全部渡过。 渡过金沙江后,红军面临大渡河这一更大的天险。大渡河水流更加湍急,两岸地势险峻,国民党军队在此设防严密。1935年5月25日,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 这次渡河行动中,红军第1师第2团第2连的17名士兵组成突击队,乘坐小船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通道。 5月29日,红军第2师第4团的22名士兵攀着铁索夺取了泸定桥,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通道。 1935年6月,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恶劣,许多战士因缺氧、寒冷而牺牲,但红军最终成功翻越了夹金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地区胜利会师。这次会师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红军主力部队的重新集结。 然而,会师后不久,张国焘因个人野心膨胀,拒不执行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 反而主张南下,并公然分裂党和红军,企图另立中央。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严重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给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党中央的坚决斗争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抵制下,张国焘的分裂阴谋最终失败,两军被迫分离,中央红军继续北上。 1935年8月,红军开始穿越松潘草地。随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起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毛泽东《七律·长征》

除了中央红军外,红二、四方面军也分别进行了艰苦的长征。 红四方面军在与中央红军分离后,在张国焘率领下南下川康地区,后来在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坚决斗争下,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二方面军由红2军团和红6军团组成,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经过一年的跋涉,于1936年10月在甘肃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最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结束。

泸定桥
泸定桥作者 gill_penney,CC BY 2.0,原图链接
左图为会师地懋功;右图为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的石刻标语
左图为会师地懋功;右图为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的石刻标语 原图链接
叶剑英(左一)、毛泽东(左二)、张国焘(右一)等在川北草地
叶剑英(左一)、毛泽东(左二)、张国焘(右一)等在川北草地作者 查玉升,原图链接
到达陕北后的红四方面军一部
到达陕北后的红四方面军一部原图链接
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在延安
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在延安原图链接

总结

长征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民国